基督教是歐洲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歐洲各地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教堂。大教堂常聳立于鬧市中心,幾乎隨處即可望見,教堂建筑細節喻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參觀教堂,最令人贊嘆、無法忘懷的就是它們的建筑之美。它們氣度恢弘,身姿偉岸,是歐洲各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縮影,是各國興衰變遷的見證。本文為您盤點世界十大著名教堂,它們都在建筑藝術上取得了超高的成就,是各個時期建筑家、藝術家的智慧結晶。
1.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圣伯多祿大教堂、梵蒂岡大殿,位于世界天主教中心梵蒂岡。由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等建筑師不斷設計并完善,是位于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征之一。
作為最杰出的文藝復興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同時祈禱,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圣彼得廣場與協和大道。雖然并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圣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圣的地點。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筑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的設計。圣彼得廣場的設計人是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根據天主教會圣傳,圣彼得大教堂是宗徒之長圣彼得的安葬地點,歷任教宗也大都安葬于此。
圣彼得大教堂由于其禮儀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在此舉行多個儀式,包括圣殿內外的人數,每次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圣伯多祿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很強的關聯,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廣場先后匯聚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貝尼尼等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大師的建筑、繪畫、雕塑作品,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塊瑰寶。
2.圣母百花大教堂

花之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佛羅倫薩在意大利語中意味花之都。大詩人徐志摩把它譯作“翡冷翠”,很多人認為這個譯名遠比另一個譯名“佛羅倫薩”來的更富詩意,更多色彩,也更符合古城的氣質。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歷史中心城區,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鐘塔與洗禮堂構成,1982年作為佛羅倫薩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花之圣母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座偉大建筑。1295年由阿爾諾沃·迪卡姆比奧在原先的佛羅蒂諾大教堂的基址上興建,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斷。1496年才最后完工。這里曾經是佛羅倫薩共和國宗教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紅,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裝飾起來的美麗的大教堂。這座教堂大圓頂是繼羅馬萬神廟之后的又一大圓頂,是菲利浦·布魯內萊斯基(1377~1446)的杰作,設計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間,這位巨匠在完成這一空中巨構的過程中沒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種新穎的相連的魚骨結構和以椽固瓦的方法從下往上逐次砌成。圓頂呈雙層薄殼形,雙層之間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徑45.52米。百年之后,米開朗基羅在羅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大圓頂,卻自嘆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3.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蘭市,是米蘭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規模居世界第二。于1386年開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La Madonnina(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由Giuseppe Perego建造,是米蘭市的象征。整個教堂1965年完工,歷時五個世紀。拿破侖曾于1805年在米蘭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
米蘭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有“米蘭的象征”之美稱。主教堂始建于1386年,由米蘭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1500年完成拱頂,1774年完成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La Madonnina(鍍金圣母瑪麗亞雕像)。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筑完工。1897年最后完工,歷時五個世紀。至1965年教堂正面最后一座銅門被安裝,才算全部竣工。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米蘭大教堂的規模雄踞世界第二,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教堂之一。坐落于米蘭市中心的大教堂廣場,教堂長158米,最寬處93米。塔尖最高處達108.5米??偯娣e11700平方米,可容納35000人。米蘭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著名的《米蘭赦令》就從這里頒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在這里達芬奇·布拉曼特曾為他畫過無數設計草稿,為使得大教堂更加壯麗。拿破侖曾在這里加冕,達芬奇為這座建筑發明了電梯。米蘭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的建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被譽為 大理石山。米蘭大教堂也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堂,米蘭教區則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區。米蘭大教堂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筑,他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征和標志,也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
4.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志性建筑物。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僅次于烏爾姆市的烏爾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于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藝術的典范。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筑,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征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圣經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坡〈蠼烫脙扔泻芏嗾洳仄?。二戰期間,教堂部分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作為信仰象征和歐洲文化傳統見證的科隆大教堂最終得以保存。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驕傲,也是科隆的標志。德國科?。–ologne)市如今,是萊茵區最大的國際商業中心,經常舉行各類國際博覽會。陽光明媚的日子,來到這座位于萊茵河中游的歷史古城,可感受到濃烈的宗教氣氛。
5.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西敏寺),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始建于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創建圣公會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教堂。1540年之后,成為圣公會教堂。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v),威斯敏斯特教堂(也譯作西敏寺)與威斯敏斯特宮和圣瑪格麗特教堂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1066年起,英國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后,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筑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筑師、哥特復興式建筑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于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建筑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深震動。他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于才能的尊敬。”
6.圣保羅大教堂

圣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是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二大教堂(第一是利物浦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之列。圣保羅大教堂最早在604年建立,后經多次毀壞、重建,由英國著名設計大師和建筑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在17世紀末完成這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整整花了35年的心血。圣保羅教堂另一個建筑特色,是少數設計、建筑分別僅由一人完成,而非歷經多位設計、建筑師的教堂之一,教堂內還有一個雷恩的墓碑,上書“If you seek his monument, just look around”(如果你在尋覓他的紀念碑,只需要看看周圍)。里面還有一所具有不凡地位的法學院,位于教堂區內的圣保羅十字學院是倫敦的首屆“議會”所在地。圣保羅大教堂是倫敦的宗教中心,建筑為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17世紀末建成。
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形,縱軸156.9米,橫軸69.3米。十字交叉的上方矗有兩層圓形柱廊構成的高鼓座,其上是巨大的穹頂,直徑34米,離地面111米。教堂正門上部的人字墻上,雕刻著圣保羅到大馬士革傳教的圖畫,墻頂上立著圣保羅的石雕像,整個建筑顯得很對稱且雄偉。正面建筑兩端建有一對對稱的鐘樓,西北角的鐘樓為教堂用鐘,西南角的鐘樓里吊有一口17噸重的大銅鐘。教堂內有方形石柱支撐的拱形大廳,各處施以金碧輝煌的重色彩繪,窗戶嵌有彩色玻璃,四壁掛著耶穌、圣母和使徒巨幅壁畫。唱詩班席位的鏤刻木工,圣殿大廳和教長住處螺旋形樓梯上的精湛鐵工,都反映了當年的高度藝術與裝飾水平。教堂內還有王公、將軍、名人的墳墓和紀念碑,如兩位11世紀撒克遜國王、威靈頓將軍、雷恩建筑師的墳墓。
圣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81年黛安娜與查爾斯的婚禮大典,仍然不減圣保羅大教堂對旅客的吸引力,因其整體建筑設計優雅、完美,內部靜謐、安詳。
7.巴塞羅那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加泰羅尼亞語: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又譯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簡稱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1852–1926)設計。盡管教堂還未竣工,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2010年11月,教皇本篤十六世將教堂封為宗座圣殿。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融入自己的建筑設計風格、哥特式和新藝術運動的風格進行了建設。高迪將他的晚年投入了教堂的建設,直至73歲(1926年)去世時,教堂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圣家堂的建設進展緩慢,僅靠個人捐贈和門票收入維系,中間又受西班牙內戰干擾,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建造時斷時續。2010年,建設的進程過半,然而整個建筑過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戰依舊未被解決。預計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紀念之時完工。
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設長年來飽受爭議:有人質疑高迪本身的設計;質疑高迪去世后的建設可能違背了高迪的設計意圖;以及西班牙與法國間高速鐵路地下隧道的建設可能會影響教堂的穩定性等等,但其仍以獨特的形象成為了巴塞羅那的地標性建筑。
8.圣索菲亞大教堂

圣索菲亞大教堂(希臘語:?γ?α Σοφ?α,(意思是:Holy Wisdom);俄語:Собор Святой Софии;英語:Hagia Sophia;拉丁語:Sancta Sophia or Sancta Sapientia)位于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因巨大的圓頂而聞名于世,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菲亞大教堂在希臘語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ς τ?ς ?γ?ας το? Θεο? Σοφ?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里的耶穌。大教堂稱為“圣索菲亞”(?γ?α Σοφ?α),是特別獻給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圣三中的圣言。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保祿從(保羅)對基督的描繪,格前1:24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圣智(Σοφ?α)”。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2020年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式宣布,位于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將于2020年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向穆斯林開放,并將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Diyanet)。這一舉動引發美國、俄羅斯、希臘、法國等國的不滿。
9.圣瓦西里升天教堂

圣瓦西里升天教堂(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位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建筑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受沙皇伊凡大帝之命主持修建的東正教大教堂,于1560年建成。教堂的名字以當時伊凡大帝非常信賴的一位修道士瓦西里的名字而取。教堂中央的塔高65米,共有九個金色洋蔥頭狀的教堂頂。這九個教堂頂不是一開始就有,而是后來分別修建上去的。
圣瓦西里升天教堂于1553-1554年為紀念伊凡四世戰勝喀山汗國而建(由7個木制小教堂組成),并于公元1555年—公元1561年奉命改建為9個石制教堂,造型別致,多奇異雕刻,主臺柱高57米,為當時莫斯科最高建筑。
圣瓦西里升天教堂風格獨特,九個洋蔥頭形狀的圓頂,五彩繽紛的顏色,都讓這座教堂極具童話色彩,在很多人看來,它就是阿拉丁神燈里的宮殿的樣子。
10.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于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正面雙塔高約69米,后塔尖約90米,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圣母院》中對圣母院做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于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年書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圣母院,并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圣母院建筑慘狀的關注。這部文學名著也極大地擴大了巴黎圣母院的影響力。
2019年4月15日晚18時50分許,巴黎圣母院屋頂起火,一小時后火情迅速蔓延(4·15巴黎圣母院火災事故)。當地時間4月16日上午,大火撲滅,火災持續14小時。 [3] 5月10日,法國國民議會開始審議巴黎圣母院重建法案,各界承諾為重建巴黎圣母院捐款的金額已近10億歐元。當地時間8月6日,巴黎圣母院屋頂設計大賽(非官方賽事),中國旅美建筑師提出的“巴黎心跳”方案獲得冠軍。11月6日,中法雙方在北京簽署合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復開展合作,中國專家將參與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