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Nebula),是稀薄的氣體或塵埃構成的美麗天體。它們的主要成份是氫,其次是氦,還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1990年哈勃望遠鏡升空以來的研究還發現含有有機分子等物質。星云的形狀是多姿多態的。星云和恒星有著“血緣”關系。恒星拋出的氣體將成為星云的部分,星云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壓縮成為恒星。在一定條件下,星云和恒星是能夠互相轉化的。
以下列舉幾個著名的星云,天文愛好者可以在條件允許下可以在晴朗的夜空中觀測到它們。
1.蟹狀星云(Crab Nebula,M1,NGC 1952)
蟹狀星云(M1,或NGC 1952)位于金牛座ζ星東北面,距地球約6500光年。它是個超新星殘骸,源于一次超新星(天關客星,SN 1054)爆炸。氣體總質量約為太陽的十分之一,直徑12光年,現正以每秒一千公里速度膨脹。星云中心有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脈沖星。這超新星爆發后剩下的中子星是在1969年被發現。其自轉周期為33毫秒(即每秒自轉30次)。蟹狀星云大小約為12×7光年,視星等是8.5,肉眼看不見。對蟹狀星云最早的記錄出自中國的天文學家,公元1054年的七月,中國的一位名叫楊惟德的官員,向皇帝奏報了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客星”。英國的一個天文愛好者(1731年),1771年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在制作著名的“星云星團(M)表”時,把第一號的位置,留給了蟹狀星云,因而編號為M1。
[NASA鏈接]https://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mage_feature_1604.html
蟹狀星云
2.貓眼星云(Cat's Eye Nebula,NGC 6453)
貓眼星云,是天龍座的一個行星狀星云,因為形狀長得像貓的眼睛而得名。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云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于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是已知的結構最復雜的星云之一。這個星云特別的地方,在于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云當中最為復雜的一個。這個星云于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WilliamHerschel)首先發現。至1864年,英國業余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WilliamHuggins)為貓眼星云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于星云上?,F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云的謎團,有人認為星云結構之所以復雜,是來自其連星系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恒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云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NASA鏈接]https://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mage_feature_741.html
貓眼星云
3.馬頭星云(Horsehead Nebula,IC 434)
馬頭星云(也稱巴納德33、IC 434)是一個暗星云,由于形狀從地球看過去,黑暗的塵埃和旋轉的氣體構成的構成馬的頭部,亦稱為馬頭星云。它位于獵戶座ζ星(參宿一)的左下處,是獵戶座分子云團的一部分。距離地球大約1500光年,是哈佛大學天文臺的威廉敏娜·佛來明在1888年拍攝的B2312號干版的一張照片底板上發現的。星云紅色的輝光,主要是星云后方被恒星所照射的氫氣。 暗色的馬頭高約1光年,主要來自濃密的塵埃遮掩了它后方的光,不過馬頸底部左方的陰影,是馬頸所造成的陰影。 貫穿星云的強大磁場,正迫使大量的氣體飛離星云。馬頭星云底部里的亮點,是正在新生階段的年輕恒星。 光約需要經過1500年,才會從馬頭星云傳到我們這里。獵戶座內的馬頭星云是天空中最易辨認的星云之一,它是巨大黑暗分子云的一部分。有時該星云也被稱為巴納德33。19世紀末,這奇怪的形狀首次在照相底片上發現的。這熾熱的紅光來源于星云背后的氫氣,被附近亮星參宿一游離后而形成。黑暗的馬頭星云主要是由濃密的塵埃造成,馬頸左側較低位置是馬頭星云的投影。馬頭星云底部的亮點是年輕的恒星,正處于形成階段。馬頭星云是業余望遠鏡很難觀測的天體,所以天文業余愛好者經常將“馬頭星云”作為檢驗他們觀測技巧的測試目標。它的一部分是發射星云,為一顆光譜型B7的恒星所激發;另一部分是反射星云,為一顆光譜型B7的恒星所照亮。角直徑30',距地球350秒差距。
[NASA鏈接]https://apod.nasa.gov/apod/ap151216.html
馬頭星云
4.獵戶座大星云(Great Orion Nebula,M42,NGC 1976)
獵戶座大星云M42是位于獵戶座的發射星云,也是位于獵戶座的彌漫星云。1656年由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發現,直徑約16光年,視星等4等,距地球1500光年,同位置也在中國星名“伐一”“伐二”“伐三”附近。 獵戶座大星云是太空中正在產生新恒星的一個巨大氣體塵埃云。通過望遠鏡觀察,可以看出獵戶座大星云的形狀猶如一只展開雙翅的大鳥,它的亮度相當高,在全天僅次于卡利納星云,在無光害的地區用肉眼就可觀察。獵戶座大星云是全天最明亮氣體星云。獵戶座星云是獵戶星協的核心,在星云的附近有許多恒星組成一個銀河星團,稱為獵戶座星云星團,著名的“獵戶座四邊形”聚星就位于星云之中。在獵戶座星云星團和獵戶座四邊形中,有許多表面溫度高達幾萬度的O型和早B型的熱星,它們發出的強烈的紫外輻射使星云受到激發而產生輻射,因此星云的光譜主要是發射線。射電觀測發現獵戶座星云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獵戶座星云星團。
[NASA鏈接]https://apod.nasa.gov/apod/ap110913.html
獵戶座大星云
5.玫瑰星云(Rosette Nebula,NGC 2237)
玫瑰星云(NGC 2237)是一個的巨大電離氫區,位于麒麟座一個龐大分子云的末端。這個分子云集團包括NGC 2237、NGC 2238、NGC 2239、NGC 2244、NGC 2246五個NGC天體。疏散星團NGC 2244與玫瑰星云關系相當密切,NGC 2244內的恒星是由玫瑰星云的物質所形成的。該星團與星云距離地球大約5200光年,直徑大約為130光年。星云的質量估計約有10,000倍太陽質量。玫瑰星云(Rosette Nebula)并不是唯一的能使人聯想到花朵的宇宙氣體塵埃云—但它卻是最有名的一個。它位于麒麟座周圍的一大團分子云的邊緣。它的花瓣部分其實是一個新恒星誕生的育兒室,它那好看的、呈對稱的形狀是由居于中心的年輕熾熱恒星星團發出的星風和輻射雕刻而成。
[NASA鏈接]https://www.nasa.gov/multimedia/imagegallery/image_feature_1760.html
玫瑰星云
6.鷹狀星云"創生之柱"(Eagle Nebula'Pillars of Creation',M16,NGC 6611)
鷹狀星云(M16,NGC 6611,又稱星之皇后星云)在梅西耶星表中排名16,因此簡稱為M16,它是一個位于巨蛇座的星云,也是銀河系的一個恒星誕生區,也是一個電離氫區。因其形狀好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鷹而得此名。
M16處于銀河系人馬臂(或稱人馬-船底臂)上,是雙筒望遠鏡或小型望遠鏡容易觀測到的天體。鷹狀星云M16 實際上是一個疏散星團和一個彌漫氣體星云的復合體,看上去像是宇宙中的一朵蘑菇,疏散星團是蘑菇的柄,氣體星云是蘑菇的頭。鷹狀星云本身并不發光,它是被M16星團中的恒星照亮了才發光的。M16星云中心部位有幾個黑色的“大象鼻子”早就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他們猜想那里可能是恒星誕生的一個巨大孵化場。1995年4月1日,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了M16那與眾不同的中心部分的特寫照片,讓我們清楚地看出了那幾個暗條是由稠密的分子云和塵埃組成的一個個高聳的柱狀物,從它們的底部到頂部比1光年還長。如前面所說,這些柱狀物的外形確實很像大象的鼻子,在其頂端,流動的氣體像傾盆大雨似的澆下來。
[NASA鏈接]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hubble/hubble_anniversary/STScI-2005-12b.html
鷹狀星云
7.三葉星云(Trifid Nebula,M20,NGC 6514)
M20(NGC6514)也叫三葉星云或三裂星云,是發散和發射混和型星云,它的彩色照片非常美麗,可以看見它桃紅色和亮藍色的部分。用小型望遠鏡看,它更加難以捉摸-由遮掩物質形成的暗溝把這個星云分為三個區域,所以它被稱為三葉星云。在星云的中心還有一顆耀眼的三合星-HN 40。M20相距地球五千光年,其中熾熱年輕的恒星被塵埃和氣體所包圍。它位于人馬座。使用大型天文望遠鏡拍攝的三葉星云彩色照片,令每一個看過它的人,無不為它的美麗而驚嘆不已。桃紅色的三片葉子組成了一朵盛開的鮮花,旁邊是一朵亮藍色的小花,太漂亮了。當然,如果我們使用小型望遠鏡觀察三葉星云的話,那就沒有如此美艷奪目了。在三葉星云的中心有一個包含有熾熱年輕恒星的疏散星團。這些恒星發出強烈的輻射轟擊周圍星云中的氫原子,使它們失去了電子,當電子與質子再次組合時,它便發射出奇特的光——其中之一就是在星云中所能見到的紅色。
[NASA鏈接]https://apod.nasa.gov/apod/ap130725.html
三葉星云
8.船底座星云(Great Carina Nebula,NGC 3372)
船底座η星云又叫卡利納星云,也稱為鑰匙孔星云、船底座大星云、η卡利那星云、或NGC 3372。是銀河系人馬臂內距離我們9000光年的巨大星云,位置在船底座,包含有數顆O型星。船底座大星云是一個包圍在船底座η星,銀河系內最大和最亮的恒星之一,周圍的巨大亮星云。雖然它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星云中央區域依然明亮得足以讓肉眼看到(不過在赤道和南半球觀察較佳)。船底座η星云的編號是NGC 3372,它占據大約3度天區,相當于在8800光年外直徑460光年。估計這個星云到地球的距離在6,500至10,000光年之間,這個星云是在銀河系內的一個巨大氫游離區,他的視亮度高達1.0等。這個星云在天空中是個巨大的擴散星云,雖然它比獵戶座大星云大四倍而且更為明亮,但因為位置太偏南,所以沒有那么知名。他是于1751-1752年間被Abbé Lacaille在好望角發現的。
[NASA鏈接]https://apod.nasa.gov/apod/ap181227.html
船底座星云
9.氣泡星云(Bubble Nebula,NGC 7635)
NGC 7635,也稱為氣泡星云、Sharpless 162或Caldwell 11,是在仙后座內,靠近疏散星團M52的一個電離氫區發射星云。這個"氣泡"是由一顆視星等+8.7的年輕高溫恒星SAO 20575 (BD+60 2522)創造的,它的質量大約是15± 5M☉。這個氣泡靠近巨大的分子云,當它本身被中心的恒星激發時,包含了這個膨脹的氣泡星云,并造成了它的成長。這個星云是 在1787年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恒星SAO 20575或BD+602522的質量估計是44倍太陽質量。NGC 7635,這個星星和熾熱氣體的組合看起來就像是飄浮在宇宙中的一個幻影。這個僅僅10光年寬的泡沫星云,距離我們約11,000光年,跨在仙王座和仙后座之間。使用8或10-英寸(250-毫米)的望遠鏡,這個星云看起來是包圍在恒星周圍非常暗淡的氣殼。鄰近在西方的一顆7等星會妨礙到觀測,但是可以利用側視法看見這個星云。使用16到18-英寸(460-毫米)的望遠鏡,可以看見這個微弱的星云形狀是不規則的,在南北的方向上被拉長了。
[NASA鏈接]https://apod.nasa.gov/apod/ap160422.html
氣泡星云
10.蝴蝶星云(Butterfly Nebula,M2-9,N159)
蝴蝶星云(M2-9)也叫巴比龍星云(Papillon Nebula)。巴比龍星云的法語意思是蝴蝶,它的另一個名字是N159。是蛇夫座美麗的行星狀星云。大小約是150光年,位于我們的鄰居星系大麥哲倫星云,和地球距離大約是17萬光年。與其它行星狀星云一樣,蝴蝶星云也是類太陽恒星演化晚期的產物。它有一對非常對稱的像蝴蝶翅膀一樣的雙極結構。目前對形成這種雙極型行星狀星云的物理機制的細節還不是很清楚??梢钥隙ǖ氖?,在它的中心有一個氣體盤面,盤面的中央有兩顆互相繞轉的恒星。就是這一對恒星在即將死亡的時候,從氣體盤面拋出氣體,灼熱的氣體向兩端擴散形成了這樣的雙極外觀。與其類似的還有NGC 6302(Butterfly Nebula),該星云位于天蝎座中,二者俗名都叫蝴蝶星云。因此網上絕大部分新聞或圖片分不清這兩個星云。蝴蝶星云因為高速的恒星風吹進了盤面,而戲劇性的快速膨脹,影響之下產生了巨大的垂直于盤面的細致沙漏型翼,這些翼的投影呈現出蝴蝶翅膀的形象。估計最外層的年齡已經有1200年之久(Schwarz et al. 1997)。借助哈勃太空望遠鏡這個超級眼鏡,我們能夠欣賞這個壯麗景觀,一個新星遺跡留下的行星狀星云酷似一只展翅的“蝴蝶”,是由于灼熱的氣體向兩端擴散形成的。一顆瀕臨爆炸的垂死恒星產生了一個宇宙“蝴蝶”。宇航員在執行第五次哈勃太空望遠鏡維修任務時,把這臺新相機安裝在它上面。哈勃科研組公布了這臺升級后的望遠鏡拍到的第一批照片。“蝴蝶”狀天體是一個行星狀星云。天文學家借助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光學過濾器,可以準確查明該星云的化學組成、溫度和密度,并追蹤恒星的死亡過程。位于星云中間的恒星在塵埃團的影響下,顯得特別昏暗。它的質量曾是我們的太陽的5倍。在過去2千年間,這顆恒星把包裹在它外層的大部分氣體都驅散開,形成如夢如幻的“蝴蝶翅膀”,這兩個“翅膀”的延伸長度大約是2光年。
[NASA鏈接]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hubble/multimedia/ero/ero_ngc6302.html
蝴蝶星云